查看原文
其他

城读│黄奇帆用数据讲解中国经济

黄奇帆 城读 2022-07-13

342
黄奇帆用数据讲解中国经济

提高你的经济数据素养。


黄奇帆,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Picture source: 
https://en.mercopress.com/2021/01/18/chinese-economy-expands-6-5-in-iv-quarter-and-2-3-in-2020


《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基于黄奇帆2018-2019年在复旦大学所做10次讲座的文字稿整理而成,涉及中国经济多个领域,特色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逻辑,既包括中国经济的实然状态,也包括中国经济的应然状态。并且,许多论述放置在国际比较的脉络中,有助于读者建立比较基准线,加深理解。如下编辑摘取有关中国粮食安全、人口、城市建设、房地产发展、金融业发展等议题的精彩论述,用10个问题组织起来。
 
1. 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够自给自足吗? 

目前,中国每年生产6.6亿吨农作物,进口1亿吨。加在一起,中国14亿人一年要吃7.6亿吨农作物。
 
进口的1亿吨包含8000多万吨大豆、300多万吨小麦、300多万吨玉米、300多万吨糖、猪肉 、牛肉以及其他肉类的进口,也有几百万吨。简单算起来,四个三四百万吨,加一个8000多万吨,总进口量约1亿吨。

我们自己生产的6.6亿吨农作物里面,6亿吨是粮食,相当于1.2万亿斤,为了便于计算,假设一亩地年产1000斤,那么大体需要12亿亩土地。然后,蔬菜、瓜果一类的农产品大体上需要耕地6亿亩,剩下的还有2亿亩土地种饲料。算在一起,一共是20亿亩土地。
 
2亿亩土地种饲料是不够的。每个人每年平均来说,不管你吃鸡肉、兔肉、猪肉、牛肉,大体40公斤左右。那么14亿人,就需要500多亿公斤肉产品,相当于5000多万吨。按照1吨肉要4吨饲料转化,所以就需要2亿多吨饲料。还是按一亩地1000斤来算,需要4亿亩到5亿亩土地。可是,我们只种2亿亩,这就是为什么会进口8000多万吨大豆。

全世界能够用作贸易的大豆就那么一点数量,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被我们买来了。再想多进口也多不了,也还是八九千万吨,最多充其量到1亿吨。

2. 中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怎么算出来的?

我国的耕地从20世纪80年代的23亿亩,减少到现在不到20亿亩。过去几十年,平均每年有800万亩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再加上一些计划外征地,每过十多年,全国就要用掉1亿亩耕地。
 
在过去一两百年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全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耕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原因在于农村居住分散,人均建设用地在250-300平方米,城市人均用地为100平方米左右。一个农民进城,理论上讲可以节约100多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若把它复垦,耕地必然增加。但中国农民由于“两头占地”,农村的宅基地和建设用地没有退出,城市又为其匹配了建设用地,所以全国耕地总量不断减少。
 
从保证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我国每年人均口粮消费约为150公斤,肉禽蛋奶折合饲料粮人均300公斤左右,按13.7亿人口规模和耕地亩均360千克粮食单产计算,就需要17亿亩耕地。再加上蔬菜、水果需求,20亿亩耕地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我们国家有一个判断,为解决中国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是国家安全所在。
 
3. 中国经济消耗多少能源矿产?

中国每年生产7亿吨钢,需要十几亿吨铁矿石,其中三分之二的铁矿石从国外进口。
 
中国一年用6亿吨石油,国内生产2亿多吨,进口4亿多吨。
 
中国一年供应2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实际需求至少3000多亿立方米),国内生产1000多亿立方米,进口1000多亿立方米。
 
4. 为什么要让农民工在城市里落户?
 
中国原来是劳动力过剩,近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2年以后,每年退休的人员平均在1500万人左右,但每年新生的劳动力在1200万左右。最近五年,每年少了300万劳动力补充。
 
减缓劳动力减少的一个方法,是让农民工在城市落户。
 
我国城市职工一般60岁退休,农民工一般干到45岁左右,年龄再大,沿海城市企业一般就不招聘他了。农民工本来可以干到60岁,现在只干到45岁,就回乡去了,少干15年,就等于就业工龄少三分之一。
 
户籍制度改革以后,允许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不仅是改善农民工待遇的问题,同样也是生产力的问题,可以增加人口红利。
 
5. 中国的城市建设用地是怎么分配的?
 
国家每年批准的建设用地中,约有三分之一用于农村建设性用地,比如水利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等,真正用于城市的只占三分之二。

城市用地又一分为三:55%左右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30%左右给了工业,实际给房地产开发的建设用地只有15%。这是三分之二城市建设用地中的15%,摊到全部建设用地中只占到10%左右,这个比例是不平衡的。相比欧美国家工业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商业和住宅类住房用地一般占25%左右的情况,我们工业用地配置显然占比太高,挤占和压缩了住宅用地。
 
从区域上看,全国好不容易有15%的城市土地供应,可作城市住房用地,是不是人多的城市多供应一点,人少的地方就少供应一点?但是,政府有时是逆向调控,对大城市有意控紧一点,流入人口多土地却拿得少,中小城市反而容易得到支持,用地指标会多一点,造成了土地供应在城市间的不平衡。
 
6. 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有多重要?
 
1998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约4%,而到了2004年该比重飙升至8%,甚至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说,城镇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几乎以一己之力将中国GDP重新推回1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
 
中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房地产投资连续占GDP60%以上的有5个,占40%以上的有16个,显然偏高(黄奇帆认为,房地产投资不应超过GDP的六分之一)。投资占GDP比重过大,就会不可持续。有些城市因为房子造的很多,基础设施、实体经济、工商产业没跟进,就会出现“空城”“鬼城”。
 
与其他国家对比来看,目前我国房地产总市值与GDP比值偏高,过去几年最高时甚至达到400%。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美国住房市值与GDP比例最高为169%,日本为216%,德国为207%,英国为269%,法国为362%。19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前,住房市值与GDP比例一度高达391%。
 
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房地产总市值大幅增长,实际上是货币引起的资产价格上涨。综合来看,房地产市值与GDP合理的比值应该在2:1左右,不应该超过3:1。
 
中国房地产行业有几个问题。

1)房地产贷款过高
 
2011年,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54.8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10.7万亿元,占比不到20%。这一比例逐年走高,2016年全国106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贷款余额26.9万亿元,占比超过25%。也就是说,房地产占用了全部金融资金量的25%,而房地产贡献的GDP只有7%左右。
 
另一方面,2016年全国贷款增量的45%来自房地产,一些国有大型银行甚至70-80%的增量是房地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金融资源,导致众多金融“活水”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
 
(2)地方财政依赖房地产收入
 
这些年,中央加地方的全部财政收入中,房地产税费差不多占了35%,乍一看来,这一比例感觉还不高。但考虑到房地产税费属地方税、地方费,和中央财力无关,把房地产税费与地方财力相比较,则显得比重太高。全国10万亿元地方税中,有40%也就是4万亿是与房地产关联的,再加上土地出让金3.7万亿元,全部13万亿元左右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中就有近8万亿元与房地产有关。政府的活动太依赖房地产,地方政府离了房地产是会断粮的,这也是失衡的。
 
(3)土地拍卖价格过高
 
现行的土地拍卖制度是价高者得,会不断推高房价。土地价格往往是房产的三分之一,地价是1万元,房价就是3万元。因为一个人一般在城里面需要分配100平方米土地,其中包括小区里的道路绿化等公摊面积,他个人的住房面积也就是40平方米,占到三分之一多一点。
 
7. 中国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

中国房地产商、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是世界之最。美国2018年50个州的工商登记里,注册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超过500个。
 
2018年,中国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房地产商有9.7万个。排名在前15%的大开发商在2018年的开发,实际的施工、竣工、销售的面积,在17亿平方米里占了85%。剩下的企业只建了2亿多平方米,说明有大量空壳公司。
 
9万多个房地产商2018年的总负债率是84%。中国前十位销售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的房产商,负债率也是81%。香港房地产商企业平均负债率在30%左右。
 
8. 中国房地产市场规模有多大?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1990年之前,中国是没有商品房交易的,那时候一年就1000多万平方米。
 
1990年开始有了房地产业,启动了开发商土地批租、老百姓可以抵押贷款买房、按揭贷款买房等市场化改革,到1998、1999年,中国房地产一年新建的交易销售量达到1亿平方米。
 
1998-2008年,十年平均涨了6倍,十年翻三番。2007年,销售量达到7亿平方米,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交易萎缩到6亿平方米。
 
2012年,房地产交易量翻了一番,从6亿增长到12亿平方米。
 
2012-2018年,房地产交易量增加到17亿平方米。
 
过去的20年,中国房地产每年的新房销售交易量,差不多从1亿平方米增长到17亿平方米,翻了四番多。
 
1990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平方米;2000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也只有十几平方米;现在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将近50平方米。
 
那么今后的十几年会怎么走,是保持现状每年17亿平方米,维持十多年,还是继续每5年、10年还要翻一番,17亿平方米变成30亿平方米、34亿平方米?
 
我的判断是今后十几年,中国每年的房地产新房的交易量不仅不会继续增长翻番,还会每年小比例地有所萎缩,或者零增长,或者负增长。十几年以后,每年房地产的新房销售交易量可能下降到10亿平方米以内,大体上减少40%的总量。
 
房地产业发展放慢,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是城市化率增长放慢。在未来十几年将从现在的60%大致涨到70%,总之,城市化率的上升面临天花板现象,城市人口增速放缓,还要每年增长10%、20%是不可能的,城市的人口红利也会淡出。
 
二是旧城改造总量减少。经过20年的城市改造,旧城改造大拆大建的状况会逐步淡出,总量会大规模减少。
 
三是人均住房面积基本不增加。内地这30年造房子,新造了200多亿平方米,加上过去几十年各类地产积累的存量房共有300多亿平方米,给7亿多的城市居民居住,已经可以满足一人40平方米了。
 
四是住房质量提高。2012年,住建部下发了一个关于住宅和写字楼等各种商品性房屋的建筑质量标准,把原来中国住宅商品房30年左右的安全标准提升到了至少70年,甚至100年。这意味着从2010年以后,新建造的各种城市商品房,理论上符合质量要求的话,可以使用70年到100年,这也就是说老城市的折旧改造量会大量减少。假设这个城市有10亿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按30年计算,那么每年会折旧三十分之一,差不多3000万平方米要拆了重造。现在如果变成了100年,每年的折旧平均也就变成1000万平方米了。
 
在今后十几年的长周期里,中国房地产每年铺天盖地的十六七亿平方米的新房竣工销售交易量的时代结束了。
 
9. 房价多少才是合理的?

全国城市新开发房屋的平均交易价格1998年是每平米2000元,2018年全国平均涨到了8800元。
 
按每个人一生工作40年来算,6-7年的家庭年收入买一套房是合理的。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从均价看,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杭州等,房价收入比已到40左右,这个比例在世界处于很高的水平了。20多个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也在25左右。
 
10. 为什么说中国金融业发展过快了?

2005年,中国金融增加值占当时GDP的5%不到,百分之四点几。

2017年底,中国金融业的增加值占GDP总量的7.9%,2016年底是8.4%。
 
全世界金融增加值跟全世界GDP来比的话,平均是在4%左右。像日本尽管有泡沫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基本上在百分之五点几。美国从1980年到2000年也是百分之五点几,2000年以来,一直到次贷危机才逐渐增加。2008年崩盘之前占GDP的百分之八点几。这几年约束了以后,现在是在7%左右。


城读相关阅读:

6.城读│城市生活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数学问题35.城读 | 统计数据会跳舞
54.城读│《增长的极限》:三十年来对与错76.城读 | 中国城市化消耗了多少物质?109.城读│中国“消失的女性”是如何消失的?性别选择堕胎、杀女婴还是推迟登记?117.城读 | 纪念汉斯·罗斯林(Hans Rosling):用跳舞的统计数据教我们认识世界119.城读│中国经济有多社会主义?127.城读│人人都会撒谎!互联网大数据: 诊断人性的“豪斯医生”138.城读│关于中国能源,你应该知道的事实148.城读│《核心经济》开放课程用全新方式教你理解真实的世界

150.城读│理解中国崛起的36个关键问题【微信后台回复“150”】

165.城读│幂律:隐藏在细胞、生物、城市、公司等复杂系统背后的简单规律

168.城读│图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175.城读│统计学习最好的入门书(可免费下载)

193.城读│中国对外援助流向何方?

208.城读│皮凯蒂论中国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1978-2015

211.城读│学习21世纪统计思维213.城读│当文学遇到统计学:用数字揭示写作中隐藏的秘密

221.城读│富足、城市化和数字化怎样改变中国饮食?

235.城读│怎样识别统计图表的谎言?

236.城读│哈佛大学经济学新课程《用大数据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可免费下载)

237.城读│汉斯·罗斯林临终遗作:消除无知、注重事实、理解世界的十个原则

252.城读│剑桥大学统计学大卫·斯皮格豪特教授教你如何提高数据素养

254.城读│经济学家回顾中国四十年改革与发展(可免费下载)

291.城读│21世纪的中国城市:新时代、新挑战、新见解

296.城读 | 金融化平台资本主义的隐秘之处:从零工工人那里攫取数据资产

302.城读│塑造21世纪的三种全球化:广泛全球化、密集全球化和中国全球化

312.城读│大卫·哈维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

317.城读│真相还是伪真相?如何像一个数据科学家那样思考

324.城读│城市应该如何将数据用于公共利益?

339.城读│信息设计先驱爱德华·塔夫特所著5本数据可视化经典书籍

340.城读│大数据时代的隐私问题:奥威尔式vs.卡夫卡式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